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鐘鳴 在近期舉行的中德(深圳)經濟論壇上,共挖掘出深圳企業和在華德資企業的合作意向需求128個,簽署了5個重點項目,除軟件信息、增材制造等技術領域的合作外,深圳技師學院與德國客尼技術教育集團間的人才培養合作也頗具亮點。
中德建交已50余年,深圳與德國企業的合作交流也由來已久,雙方合作基礎和空間也相對廣闊:在產業鏈條上,深圳具備蓬勃的創新力,能將最新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及進行市場化驗證和應用。德國企業則堅持走專業化和技術化的工業制造路徑,依靠品質可靠的產品樹立了行業標桿,并通過工業4.0得以持續演進和保持領先。在產業門類上,先進制造、新能源等產業均是雙方具備比較優勢且重點發展的行業,在市場拓展、產業鏈延伸方面的訴求匹配度較高。基于此,深圳先后與德國的紐倫堡、法蘭克福、柏林、漢諾威4城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在經貿領域,德國是深圳在歐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廣東)-歐洲投資合作交流會、德中經濟峰會等活動都曾落地深圳。今年3月,深圳多區赴德開展投資合作交流活動,積極進行宣傳推介。在文教領域,雙方也保持了密切的交流,深圳技術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和深圳技師學院都建立了中德學院,通過課程標準制定、師資建設和學生交流,踐行德國“雙元”培育理念。本次論壇的合作意向對接,可以看作是對前期工作的成果確認。而且,有別于以前的單一主題活動,本次合作包括了企業端和教育機構端的簽約,也是對兩方此前合作基礎的鞏固和升級。
一方面,深圳在對德合作方面正朝著常態化、漸進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深圳仍需要借鑒國內其他地區先行經驗,繼續高質量提升對德合作。比如,江蘇蘇州下轄的太倉市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2021年末德企對深直接投資429萬美元,約占深圳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0.04%,而同期蘇州市該比例為1.79%,其中太倉聚集的德企總數突破470家,制造業德企數量占全國比例超10%。除先天的區位優勢外,德企生態打造與“雙元制”教育模式相互促進的產才融合模式是太倉的制勝之道。在此過程中,太倉遵循了三個關鍵詞:一是“全面”。太倉將此“雙翼模式”做實做細,從產業所需的創新中心、知識產權保護基地,到人才隊伍建設中較為關鍵的職稱比照認定、培訓基地和全路徑培養體系,構建了企業孵化、技術研發、成果保護和轉化、人才培養等在內的全方位合作矩陣。二是“積淀”。作為市場主導和選擇的模式,太倉聚焦德國的中小企業,其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本土化實踐也從無到有再到相生相諧。通過30年的摸索,在中小企業做精做大的同時,技能人才的培養也日趨成熟和專業,并逐步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三是“精進”。太倉抓準對德合作這個支點,通過政策創新、營商環境改善、數字化的推進,以及人才模式從學習引進到本土標準制定,實現了多項“首個”及“唯一”。
繼續深化包括對德合作在內的國際合作,是深圳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是踐行“制造業立市”的有效路徑。在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建議深圳結合產才融合的“太倉模式”,一方面,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等政策為指引,持續拓寬外資來源,在積極推動大項目落地的同時,以投行思維支持有潛力的中小外資投資項目成長,并充分保障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和公平競爭訴求。同時,促進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在產業鏈和工業4.0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加大重點產業集群在人才培養中的介入力度,在當前各校中德學院基礎上,整合院校、外資企業和外國商協會資源和需求,串聯構建“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的技能人才進階培養體系。擴大學生入企實訓的規模,并適當延長在企業實訓的時長,以專項扶持資金等形式,對重點人才培養項目予以精準激勵,夯實“制造業立市”下的人才底座。

